01在“廟堂”和“江湖”之間開辟“新航道”
40歲創業,胡敏并不覺得晚。他認為,只要有一個夢想,那種能把自己感動得一塌糊涂、非去實現不可否則寢食難安的夢想,就可以去創業了,無關年齡。對他來說,這個夢想就是“探索中國英語教育新模式”。
胡敏創辦新航道的時候,正是中國自費留學蓬勃發展、民眾對于高水平英語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長的時代。15歲考上大學,28歲成為中國較年輕的英語專業副教授,在大學教了17年英語,又在民間教育機構打拼多年,對于“什么是好的英語教育”,胡敏早已積淀了深刻的思考和見解。他喜歡把學校里的英語教育稱為“廟堂英語”,與之相對的就是民間教育機構的“江湖英語”。兩者各有所長,何不強強聯合,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“新航道”?
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,坐擁創新的教學理念,然而較初幾年,新航道不僅沒能發展成為高速道,還險些折戟沉沙、曇花一現。2004年初創只有“三個班七名學生”,2006年更迎來至暗時刻,這些故事曾頻繁見諸媒體。多年后胡敏回想起那段時光,總結自己是遇到了初創公司的三大致命傷:資金鏈斷裂、核心團隊不穩、“紅海”競爭代價大。好在冷靜之后,他用一個簡單直接的方式找到問題的答案:自己創業的初心是什么?既然讓中國學生在打牢詞匯、語法等的基礎上,提升英語實際運用能力這個理念沒有錯,就應該堅持下去!
如今的新航道發展狀況有目共睹,胡敏力主的“高能高分”理念得到廣泛認可。多年積累的出國留學英語考試培訓經驗,讓胡敏對不同時代出國留學的意義和價值有自己的判斷。“相信未來我們國家的出國留學人數還會增加,這會成為一種常態。國家越是發達強大,越會有一種胸懷、境界和開放的心態、視野,讓年輕人出去與世界相互學習交流,回來后可以更好地看清自己,更好地做自己。”
02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
談到新航道,人們往往首先聯想到出國留學。而在胡敏心中,早就布局了助力雙向留學的一盤棋。“現在每年有幾十萬人出國留學,各類來華學習的外國學生也有50萬左右,這個數字還在快速增長。如今的留學是雙向互動、相互交流的過程。”
胡敏認為語言亦是一種“經濟力量”,即隨著使用該語言的國家綜合國力日益提升,逐漸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越發重要的角色,就會有更多人愿意學習這種語言,愿意走近這個國家,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、社會,同時也為自己的發展找到更廣闊的平臺。如今,中文無疑正在擁有這樣的力量。
“中國在走向世界,世界同樣也在走向中國。”因此,在胡敏看來,現在的英語教育又增添了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的功能和使命,培養他們既了解本民族、又熟練運用英語、以外國人更易接受的方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。“如果說‘講中國故事’是時代命題,那么‘講好中國故事’就是時代使命。”由胡敏領銜主編的《用英語講中國故事》系列叢書,從6個方面,用英漢雙語對照的方式,讓中國青少年在學習英語的同時,培養他們向世界展現魅力中國的意識和能力,更幫助世界青少年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,在認識中國歷史文化、風土人情的同時學習中文。
“中文為本,英文為用”,步入人生下半場的胡敏愈發注重回歸教育的本質。讓更多中國青少年具備良好的雙語溝通能力,認知中華傳統文化,是這個民族生生不息、持續發展的原動力,能用英語了解別人,更能用英語講好自己,這是胡敏接下來的目標。
文章來源 | 《神州學人》2020年增刊第2期(本期增刊執行主編/主筆:惠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