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教師培訓
秋伊始,天湛藍
你們帶著理想和憧憬奔赴梧桐湖
在幽靜的時光里
求學、務實
只為在未來的日子里
做終生學習的踐行者
學高為師,身正為范
從此
三尺講臺,三寸舌
三千桃李,三寸筆
從此
做幸福教書人,做快樂梧桐人
關于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的思考
作者 / 趙一星
作者簡介:林待秋梧桐湖學校仲尼學院教師 ,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碩士。

何為“自我意識”

▲教學樓門口的石象
為期兩天的新教師培訓,不僅讓我對格校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,而且帶來了我對教育上的很多思考。其中關于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,我想作為本次培訓的比較重要的思考進行記錄。
林待秋校長在介紹學校的教育使命里提出我們需要培養“自我意識” “人文精神”“審辨思維”“運動素養”“學術水平”“社會服務”“全球勝任”七方面表現卓越的青少年,尤其強調了在教育過程中學生自我意識培養的重要性,由此引起了我對“自我意識”的思考。
何為“自我意識”?自我意識可以分為:自我認識、自我體驗、自我控制。“自我認識”主要表現為自我感覺、自我觀察、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評等;“自我體驗”主要表現為自我感受、自愛、自尊、自卑、責任感等;“自我控制”主要表現為自立、自主、自制、自強、自律等。這樣看來,自我意識在個體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學生真正的意識到自己是誰,應該做什么,可以自覺自律地學習,那么他的成績一定不會差。同時擁有獨立自我意識的學生,可以不斷地自我監督,自我完善,這對學生自身的道德判斷、個性形成也是十分有益的。
培養學生的“自我意識”


▲在梁園進行自然教育
那如何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,這在教學過程中和導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。這個問題的答案,在培訓的過程可以找到一些。如“一切基于學生”“教師的真誠心”等教育理念。教師需要真誠的真實的用心耐心的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識,教師需要細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肯定,讓學生可以體驗成功的感覺,從而獲得自我價值。又如:學院制度、特質課程的設置、多維的評估方式以及國文的專題式的教學等,這樣的體制設置、課程教授方式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,提高學生對自身的要求,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無限潛力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,需要擯棄傳統教育里“分分分學生的命根”的思想,利用好“學術水平+學科目標+學習習慣+引導進步”的評估方式,讓學生對自身有一個比較明確清晰地認識。同時還需要擯棄傳統教育里的“滿堂灌”的教學方式,把課堂還給學生,做退到幕后的教師。教師很重要的職責不再是教授知識,提高分數而是轉換為保護學生的求知欲望、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,提高思辨能力。當然,更多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的方法,需要我在今后教育過程中不斷地思考,修正和完善。
“除此以外,培訓中還有很多點讓我印象深刻,我將繼續思考并在實踐中探索。現實是此岸,理想是彼岸,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,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。愿我們一起向著彼岸前進,不停步。